前言
在德州北营村的老祠堂里,保存着一本光绪年间的家谱,记录了苏禄东王一家的历史。家谱的主人,安砚春,经常用德州腔口音告诉孙子:“我们的祖先来自非洲。”这番话令人好奇,为什么六百年前从远东的苏禄岛带着三百多人来访的国王,最终会选择在山东定居?
苏禄王的历史背景
15世纪初,苏禄是东南亚的一个海上贸易强国,掌控着从苏禄群岛到中国东南沿海的航线,盛产珍珠、玳瑁和香料。当时,郑和已经多次出海与各国进行外交与贸易,每次都经过苏禄。苏禄国王巴都葛叭哈剌对明朝的富庶与强大产生了深深的敬仰,特别是听说朱棣治下的明朝能吸引四方使者,各国都能获得丰厚的奖励,他决定亲自带队访问中国。
苏禄东王的访问
展开剩余82%苏禄东王为这次访问做了充分准备,召集了西王、峒王及自己的家人、子孙和大臣,组成了一个庞大的使团,乘坐两艘大型海船出发。那个年代的航海条件极为艰难,木制船只仅能依靠风力和桨力前行,途中遭遇风暴时还得临时停靠荒岛。船上的淡水和食物不多,主要依靠腌制食品和干米填饱肚子,同时也得防备海盗的袭击。
《明实录·太宗实录》记载,船队从苏禄出发,途经占城和广州,最终抵达北京通州港,历时三个多月。当使团抵达时,明朝官员惊讶于其庞大规模,从未见过如此庞大的外国使团。东王带着家族和随行人员,意在展示苏禄国的诚意,并希望让族人亲眼目睹中国的盛世风貌,以便未来更好地与明朝合作。
朱棣的热情接待
听说使团人数众多,朱棣特意派礼部官员到通州港迎接,并安排了马车将他们送至京城的会同馆。这座馆所通常只接待国王级别的客人。第二天,朱棣便亲自设宴款待东王,席上摆满了美食,如烤全羊、烧鹅、鱼翅,还提供了江南的黄酒,餐具更是精美的青花瓷。
在宴会上,东王献上了贡品:一颗五两重的珍珠、一块完整的玳瑁壳、以及200斤香料。朱棣十分高兴,随即赏赐东王黄金百两、白银千两、二十匹云锦和五十匹棉布,还特别奖励了西王、峒王及随行人员,每人都得到了两匹丝绸。
接下来的二十多天,朱棣安排使团参观了紫禁城、天坛等地。东王对中国的建筑艺术赞不绝口,尤其是在天坛的祈年殿前,他要求随从绘制图纸,计划回国后建造一座类似的寺庙。与此同时,使团的成员们在京城的市场上购物,购买了丝绸、瓷器、茶具,甚至农具,因为当时苏禄的农业技术相对落后,明朝的犁和镰刀在他们眼中是非常宝贵的物品。
东王的病逝与葬礼
1417年5月,使团开始返回苏禄,朱棣亲自送到北京南部的卢沟桥,并再次赠送了十车粮食和药材,同时嘱咐东王路途要保重身体。然而,命运弄人,东王在返程途中途经山东德州时突发重病,最初只是轻微的咳嗽和发烧,当地官员请来名医诊断为水土不服所致。尽管当地官员精心照料,东王的病情却日益加重。
5月12日,东王在德州官驿去世,临终时,他拉着长子都马含的手说:“大明皇帝待我很好,如果我能葬在这里,便算了却心愿。”这一消息迅速传到北京,朱棣大为震惊,立即下令以国王规格为东王举行葬礼,并派礼部尚书吕震前往德州主持安葬。
王妃与后裔的生活
东王去世后,朱棣特批了200亩土地给王妃葛木宁及其子孙,并免除了他们的赋税,让当地官员协助建房,此外还派遣太监负责陵墓的维护。葛木宁和两个儿子留在了德州,但他们面临着种种适应困难——无法理解德州方言,习惯了苏禄的海鲜,却只能吃面食。但当地村民十分热心,帮助他们学会汉语,教他们种植作物,还送来了自己做的馒头和咸菜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葛木宁和两个儿子渐渐融入了当地社会。为了更好地适应,他们给两个儿子取了汉姓——安都鲁和温哈剌,寓意“平安”和“温和”。这就是今天德州北营村的安姓和温姓的来源。
后裔的传承与中菲友谊
经过几百年的发展,安、温两姓与当地村民的关系日益紧密。到了明朝后期,许多后裔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,而清朝时,德州政府也修缮了苏禄王的墓,并为后裔安排了守陵官的职位。民国时期,尽管战乱频繁,陵墓依然得到了保护。新中国成立后,后裔们继续参与陵墓的保护工作,安砚春老人还自2000年起在墓区担任义务讲解员,向游客讲述这一段历史。
如今,安、温两姓有两百多人,他们中的一些人当了老师,有的从事商业,生活与其他村民没有太大区别。每年清明节,他们都会集体去苏禄王墓祭拜祖先,纪念这段跨越六百年的历史。2017年,菲律宾苏禄省的省长也特意前来德州,向这些后裔们表示敬意,共同祭拜苏禄王墓。
东王的访华使得部分族人留在中国,这段历史见证了中菲两国之间深厚的友谊。尽管他们已经在中国生活了六百年,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——那份远渡重洋的诚意与友谊,使得他们成为了两国友好关系的活见证者。
发布于:天津市红腾网配资-查配资炒股-配资开户平台-杠杆买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