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作霖逝世后,张学良掌管北方七省以及五十万大军。
然而,西安事变过后,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,东北军领导一片混乱,有些结合其他势力,有些则各奔东西。
还有一些有志之士投入共产党行列,为中华新生而奋斗。
1955年,中国新政权举行首次军衔授予典礼,其中有25位高级军官出自东北军。
其中,著名的包括以下五位。
张学思少将,从名门公子到共和国军官。
首位是少将张学思。
除了东北军、张学良的手下身份,张学思还有一个尊贵身份——是张作霖的儿子、张学良的弟弟。
尽管出自名门世家,张学思却选择了不同人生道路。
当张学思与兄弟们一同观阅阅兵时,他心中萌生了领兵打仗的渴望。
受母亲独立自强的精神影响,张学思没有依赖家族力量实现梦想,而是踏实学习。
从踏入学堂那一刻起,张学思与家族渐行渐远。
张作霖被暗杀后,张学良率东北军投靠国民政府。但蒋介石将东北军视作棋子,并未下令对日作战,反而让其对抗同胞(共产党)。
这一系列变故令张学思心生厌倦,更积极地寻找自己的道路。正是在此时,他结识了导师王西征。
王西征曾在九一八事变时期结识革命家,汲取先进思想。成为张学思的导师后,王西征把这些思想传授给了他。
加上一些先进书籍的影响,张学思对“军阀”、“剥削”、“压迫”等概念有了更深入理解,对家族身世也有了新认知。
未过多久,张学思彻底地远离了大名门,前往北平追求真理,找到马克思主义思想,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党员。
此后几年,张学思一直在为组建抗日队伍而奔波。
张学思将军 抗战时期
面对日军和国民党的双重打击,张学思从未动摇,他向身边的工作人员坚定地表达:“要抗日,就要跟定共产党。这个信念不会改变!”张学思在抗日战争中含泪离别年迈的母亲,忍受着与家人分离的痛苦(家人在日本全面侵华后逃往美国避难),并积极投身抗战。
尤其在晋察冀地区的抗日斗争中,张学思多次运用自身的军事才能,带领战士们赢得多次重要胜利,并壮大了抗日队伍。
抗战胜利后,张学思利用自己的身份驻扎在东北地区,积极振奋群众士气,并对抗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。
在新中国成立前夕,张学思接受了中央的指令,将所有精力投入海军的建设中,短时间内建立了一所海军学校,并带领学员进行海上航行。
张学思凭借卓越的贡献成为了一名开国少将,完成了从军阀到无产阶级的辉煌转变。
至于第二位开国中将,属于东北军最年轻的团长万毅。
万毅,本名万允和,是唯一一位满族开国中将。因在国民党中独树一帜的八路军"作风",而被党组织秘密发展入党。
1928年,万毅考入东北陆军士官教导队,成为张学良(队长)手下的学员。一年后,万毅晋升为张学良的副官,担任处少尉副官。
1929年,万毅进入东北陆军讲武堂,以整个班级第一的成绩顺利毕业,受到了张学良亲自颁发的一块怀表及一把指挥刀。
或许是看到了万毅身上的潜力,张学良更加重视他。万毅也没有辜负期望,29岁那年打破了东北军的记录,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团长。
尽管事业一帆风顺,万毅并没有忘记自己参军的初衷,努力培养部队的抗日思想。
特别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,当看到张学良将东北军移到了华北时,万毅多次直言不讳地质问张学良:“为什么要放弃东北?为什么要留在这里?”但是张学良也有自己的苦衷,对此无法给予万毅一个满意的回答。
一周后,受张学良委托,万毅前往西峰镇担任联络参谋,在那里偶然结识了刘澜波。
然而,万毅并不知道,他的老乡刘澜波实际上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。
通过刘澜波的有意或无意的渗透,万毅逐渐了解了共产党内部的真实情况,并接触到了许多先进的革命思想。
原本已经憎恨日本人的万毅,在刘澜波的影响下极力宣扬爱国思想。只要是万毅所领导的部队,无一不充满抗日思想,且纪律严明,与其他腐败的国民军划清界限。
由于这一点,蒋介石对万毅并不友善。甚至一些人为了得到蒋介石的赏识,刻意诽谤万毅。
全面抗战爆发后,万毅率领部队严厉打击日本人的嚣张气焰,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英勇风采。
1938年3月,经过中央长江局的考察,工作人员与万毅接触,将他纳入共产党的行列,成为一名潜伏在国民党内的共产党员。
直到日本投降之前,万毅都在前线指挥抗战。期间,他被国民党囚禁,甚至曾被日军的子弹击中头部。
然而,万毅幸运地避过了一劫。
1945年,万毅最终率领部队回到了东北老家,完成了多年的心愿。包括后来的解放战争和现代化国防建设,都离不开万毅的心血和付出。
第三位开国少将解方的革命经历有些特殊,与众不同。
解方,本名解如川,不仅是共和国的开国少将,还是国民党的少将。
引人注目的是,解方曾经在日本军校学习,并与冈村宁次和土肥原贤二存在某种联系。
1928年,在受到张学良的影响后,解方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,在冈村宁次的所在部队服役。
然而,解方不满于日本人对中国的侵略行径,毅然退出了所在部队。若非张学良的斡旋,解方不仅无法完成学业,甚至可能会受到日本人的迫害。
1931年,土肥原贤二策划了天津武装暴动事件。
而此时的解方已成为天津公安局特务总队队长,在暴动发生后第一时间挺身而出,采取果断措施平息了这场暴乱。
得知解方曾在日本军校学习的消息后,土肥原贤二公开表示,意料之外地丢了脸。
然而,令解方不安的是,蒋介石一直将注意力集中在消灭红军上,而张学良有时也协助国民党残暴对待抗日力量。
观察到蒋介石行径的急剧变化,解方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,并按照组织要求向张学良传播抗日思想。
不久后,张学良在解方的努力下秘密与红军接触,暗中支援红军渡过难关。
西安事变发生后,解方立即控制了附近的军官和媒体,为张学良赢得时间,增加了谈判筹码。
直至1940年,因党内出现叛徒,解方不得不离开东北军前往延安。
毛主席亲自为解方取名,意味着解放,也标志着解方正式摆脱国民党的影响,获得解放。
内战爆发后,解方立即投身到解放全中国的战争之中。
每次战斗之前,解方总是第一个掌握敌人的布防,判断对方的意图,并制定最合适的作战计划。
抗美援朝开战后,解方在短时间内熟悉异国他乡的地形,以及我方和敌方的各种情报。
无论是突发情况还是重大抉择,彭德怀都会让解方解答。
随着时间推移,解方凭借准确预测联合国军下一步行动的能力,获得了“小诸葛”的称号。
据说在共和国第一次授衔时,彭德怀曾为他争取中将军衔,但由于资历不够,最终只授予他少将军衔。
然而,根据解方获得少将军衔的资历,不容置疑。
而唯一的上将是吕正操。
吕正操原名吕正超。
在他很小的时候,日本侵略者曾大肆破坏其家乡,家人也曾受到其欺侮,因此将“超”字改为“操”,旨在反抗日本侵略者。
每次见到日本侵略者的暴行,他的仇恨之情加深一分,对赶走侵略者的愿望更加坚定。
1922年,吕正操加入了张学良的卫队旅,并随后进入东北讲武堂,毕业后担任张学良的副官,并逐渐升至团长位置。
在东北军内部存在中共党员,经过长时间接触,吕正操开始接受共产党的革命思想,支持各地爆发的示威游行活动,建立抗日救亡先锋队。
1936年12月12日,吕正操直接参与了张学良发动的西安事变,并多次参与与共产党的会谈,还有机会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教诲,对共产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
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,吕正操通过审核,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抗日战争爆发后,吕正操率领部队投入共产党,并接受系统的训练,在冀中平原与日军进行激烈对抗。
在冀中生活期间,吕正操全力调动群众积极性,积极传播抗日救国思想,并动员群众与日军展开斗争。
1942年,吕正操在冀中抗日前线
由于冀中位于平原地区,并非山地,因此战士们遇到成建制的鬼子时很难利用地形进行游击,这无形地增加了伤亡的风险。
为了有效歼灭敌人,吕正操创造了地雷战和地道战这两种战术。
大量地雷被埋藏在敌人必经之路上,一旦有行人经过即会引发连锁爆炸,给予日本人沉重打击。
同时,地道战术犹如小学课本上的故事一般,其入口只能容纳一人,使得日本人无法轻易进入,为抗日斗争增添不少力量。
这些英勇故事甚至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改编成电影,广受人民喜爱。
自1946年开始,吕正操投身于中国的铁道运输工作,并积极参与铁路建设,不断完善铁路运输系统。
即便退休后,吕正操也一直忙碌不停,除了出国看望老领导张学良外,他一直致力于改善两岸关系。
可以说,自西安事变开始,吕正操就一直在为人民、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全部。
凭借这样的精神,吕正操成为唯一一位东北军出身的开国上将。
相比之下,少将江潮以河北人的身份与上述东北出身的将领们有所不同。
尽管他在家庭条件有限的情况下,年幼便热爱学习,却不得不辍学务工来维持生计。
1934年,东北军57军到河北招收学生兵。
为了继续学业,江潮毅然报名参军,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,担任57军的排长,揭开了他的军旅生涯。
在抗日战争期间,年轻的江潮多次面临重伤,但他坚持不懈,每每巧妙化解敌军包围,给敌人造成极大困扰。
同时,江潮也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,继续留在57军加入抗日队伍。
身份暴露后,为躲避高层官员的捉拿,江潮带领部队起义,同时躲避追捕,一路向八路军驻地行进。
最终,江潮找到了共产党员万毅,才能顺利来到八路军驻地。
在经历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后,江潮已经成为一名杰出的军人。
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,江潮被任命为38军113师师长,成为第一批前往异国他乡作战的部队。
1950年11月24日,江潮接到上级命令,火速赶往三所里,并成功占领据点,防止敌人继续逃窜。
113师凭借双腿迅速占领了三所里,迫使敌人只能调动飞机和大炮来配合突围。
为了将敌人困在这一地点,江潮命令338团死守三所里,同时让337团迅速向龙源里行进,占领该地重要位置。
在28日至30日的时间里,敌军被113师困在龙源里和三所里,无法突破我军防线,有效地切断了逃兵和援军的联系。
这次战斗后,113师成为了人们心中的“飞虎师”,江潮也获得了“飞虎将军”的称号。
回国后,江潮深造军事知识,为部队培养人才,随后前往西藏工作,负责检查各边防哨卡,准备各种紧急情况。
从上将吕正操到中将万毅,再到少将张学思、解放和江潮,每位将领都是为国家作出了杰出贡献,同时都是东北军出身,并受到了张学良的重视。
在国家危难之际,这五位将军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,站在真理与正义的一边,最终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与人民为敌的人,终将会被订到耻辱柱上,接受后人的唾骂。
而与人民有功的,对国家有所贡献的英雄,也会被人们永远铭记。
红腾网配资-查配资炒股-配资开户平台-杠杆买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